60年代初,晚年的陆小曼,孤独地坐在公园的台阶上留影,此时的她才六十岁,就患上了

浮生若梦醒时 2025-04-09 00:27:43

60年代初,晚年的陆小曼,孤独地坐在公园的台阶上留影,此时的她才六十岁,就患上了严重的哮喘、肺病,身体素质变得很差。 1963年的上海,襄阳公园里,一位穿着褪色旗袍的老妇人孤独坐在斑驳的石阶上。她头发稀疏,面容憔悴,身形瘦削,手上的布鞋已被磨得泛白。谁能想到,这位看似普通的老妇人,竟是曾经风华绝代的民国名媛陆小曼? 此时的她才六十岁,却已是暮年景象。那双曾在六国饭店舞池中翩翩起舞的脚,如今艰难支撑着病弱的身体;那曾让徐志摩为之倾倒的容颜,已被岁月和疾病无情侵蚀。唯有她脖颈处若隐若现的珍珠项链,还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 "我这身体,连上个街都困难。"陆小曼对为数不多的探访者说。长期吸食鸦片的恶果在她身上显现无遗——严重的哮喘、顽固的肺病,她经常被痛苦的气喘所折磨。就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前两年,她长期依靠的伴侣翁瑞午离世,从此她的生活更加艰难。 每当夜深人静,她会从床头柜中取出一个小匣子,里面放着一条特殊的项链——那是她用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残片串成的,三十余年来从未离身。"这是志摩最后的气息,"她常这样告诉自己,泪水滑落苍老的面颊。 华东医院的单人病房成了她最后的栖居地。1965年初春,她的呼吸越发困难,医生告诉她时日不多了。病榻上的陆小曼依然坚持整理着徐志摩的未刊诗稿,仿佛这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使命。 "小曼,你休息一下吧。"护士看她疲惫的样子,轻声劝道。 "不行,这些稿子没人整理,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中。"她的声音虚弱却坚定。 病房的窗外,梧桐树的嫩叶刚刚泛绿,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陆小曼望着窗外,恍惚间,仿佛又回到了1926年北海荷花盛开的季节,徐志摩站在廊下等她,长衫被细雨打湿,深青色的衣襟上沾染着点点水珠。 病床边的画架上,一幅未完成的荷花图静静地放着,那是她生命最后时光的寄托。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透,似乎在等待主人再一次挥毫。而这一等,就是永远。 1965年4月3日,陆小曼在整理完一批徐志摩的诗稿后,安详地闭上了眼睛。临终前,她曾表达希望能与徐志摩合葬的愿望,然而徐家人并不认可这个儿媳,拒绝了她最后的请求。她的骨灰无人认领,最终不知所踪,仿佛她的一生也如同那些诗句一般,随风而逝。 直到1988年,她的侄女才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她修建了一座极为朴素的衣冠冢,让这位曾经光彩夺目的民国名媛,终于有了一处可以安息的地方。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,回到1920年代的北平或上海,站在六国饭店舞会的门口,你定会看到一位光彩照人的女子。她着一袭银线刺绣的巴黎定制旗袍,纤细的腰肢随着音乐优雅摇曳,鬓边钻石流苏随着转身的动作划出耀眼的弧线。这位让满场宾客为之倾倒的佳人,正是年轻时的陆小曼。 徐志摩曾在日记中写道:"小曼转身时,鬓边钻石流苏扫过我的脸颊,像银河倾泻在人间。"胡适则称她为"京城一道风景线"。陆小曼不仅容貌出众,更兼具多方面才艺,琴棋书画无一不精,这样的才女自然成为了社交圈中的宠儿。 然而,光鲜背后是复杂多舛的情感历程。十九岁那年,陆小曼依照父母之命,嫁给了西点军校毕业的王庚。这段婚姻虽始于高调的仪式,却以惨淡的离婚收场。婚姻失败后,她邂逅了才子徐志摩。 1926年农历七夕,北海公园荷花盛开之时,30岁的徐志摩与23岁的陆小曼举行了婚礼,梁启超担任证婚人。本该是喜气洋洋的场合,梁启超的证婚词却格外严厉:"志摩、小曼皆为过来人,希望勿再作过来人。徐志摩,你这个人性情浮躁,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,你这个人用情不专,以致离婚再娶。陆小曼,你要认真做人,你要尽妇道之职。" 婚后二人搬到上海生活,陆小曼很快适应了这座繁华都市的节奏。她频繁出入高档社交场所,每月花费高达500块大洋,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数目。为了维持妻子奢侈的生活方式,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于北平、上海和南京之间,疲于奔命。 命运转折发生在1931年11月19日那个雾霭沉沉的早晨。徐志摩乘坐的邮政专机在济南开山镇坠毁,年仅35岁的才子魂归天国。噩耗传来,28岁的陆小曼悲痛欲绝,却无法前往给丈夫收尸——徐家不承认这个儿媳,葬礼全由前妻张幼仪操办。 志摩离世后,陆小曼与上海富商翁瑞午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同居生活。虽有朋友劝她再嫁,但她始终拒绝。与翁瑞午相处期间,二人共同沉迷于鸦片,这一嗜好对陆小曼的身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。不到四十岁,她的牙齿便已脱落殆尽。 1947年,陆小曼在一封信中描述自己的状况:"今夏酷热甚于往年,常人都汗出如浆,我反关窗闭户,僵卧床中,气喘身热,汗如雨下,日夜无停时,真是苦不堪言……"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她当时的痛苦处境。

0 阅读:42
浮生若梦醒时

浮生若梦醒时

浮生若梦醒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