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,相声艺术家,马季病逝后,一张罕见的遗容,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,他静躺于白色菊花丛中,显得十分安详。 在北京的冬日,2006年12月24日,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葬礼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举行。告别厅内,没有传统葬礼上的哭声哀乐,而是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。 "我的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是观众听完他的相声后的掌声,我们不要哭,请用掌声送别我的父亲。"站在父亲遗体旁,马东以这样的方式引导着葬礼的气氛。这个不同寻常的决定有着深刻的用意——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,也是为了不让母亲于波沉浸在过于悲痛的氛围中。 静卧在白色菊花丛中的马季,面容安详,仿佛只是在舞台表演结束后小憩片刻。这位曾经站在舞台上滔滔不绝、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的相声大师,于72岁时突然离世,令所有人猝不及防。就在去世前一天,他还与徒弟们说说笑笑,计划着第二天的行程,谁也没想到"明天"与"意外"会哪个先来。 马季的一生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北京城。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他,小学毕业便开始了打工生活。17岁时,机缘巧合下考入北京新华书店成为一名读书员,凭借这个职位接触到更多相声知识的机会,他开始自学并创作相声。 1956年,马季创作的《搞对象》在北京市工人戏曲观摩会上一举获得一等奖,引起了相声界的轰动。随后他又带着新作品《都不怨我》亮相全国职工业余戏曲汇演,再次斩获一等奖。这一连串的成功使他受到了行业内众多名家的青睐,甚至引发了一场"抢人大战"。 最终,马季被戏曲广播团破格录取,享受了一种奢侈的学习待遇——十几位老师轮流指导一个学生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马季的相声技艺突飞猛进,创作出《打电话》《王金龙与祝英台》《找舅舅》《英雄小八路》等多部经典作品。他的代表作《画像》还曾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。 马季的艺术生涯达到巅峰时,他曾六次登上春晚舞台,将欢笑带给全国观众。他还培养了姜昆、冯巩、笑林、刘伟等优秀弟子,对中国相声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。2006年,他获得了中国曲艺界最高荣誉——牡丹奖终身成就奖,这也成了他生前获得的最后一项重要荣誉。 马季离开的那个冬天,东北姑娘于波像失去了生命的一半。静坐在他们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房子里,她一直重复着同一句话:"我不去葬礼,我接受不了。"这位比马季小九岁的女子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这样猝不及防地告别丈夫。 回溯到1967年的夏天,当时在文工团工作的焦团长被于波洪亮的嗓音吸引,希望她能加入团队。但于波的母亲不愿女儿远离家乡,更担心她耽误婚事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焦团长便牵线搭桥,将马季介绍给了于波。 初次见面时,于波心里并无期待,她一直以为马季是个年迈的老艺术家。见面后发现马季不过是个普通相貌的胖男人,与想象中大相径庭。然而,马季坦诚的性格打动了她。他上来就直接介绍自己的缺点,这种真诚让于波措手不及,也让她对这个陌生人的戒备逐渐消融。 相处过程中,于波感受到了马季的温暖与尊重。1968年,33岁的马季与24岁的于波结为夫妻,次年便迎来了儿子马东。然而,婚后不久,马季因特殊时期的政治原因受到批评,多次被劝说离开马季的于波却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,在马季不在家时认真打理着家中的一切。 1987年,马季因突发心脏病晕倒,虽然抢救及时,但被确诊为心脏病、糖尿病和高胆固醇。从那时起,于波每天坚持拉着马季出门散步,持续了整整19年。正是这份坚持和细心照料,让马季的健康状况得以维持,也延长了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光。 于波不仅是马季的妻子,更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编辑人。她负责编辑出版的《十五的月亮》发行量达到70万张,后来的《望星空》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。夫妻俩各自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发光发热,却也互相支持,共同前行。 2006年12月20日,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夺走了马季的生命。马东赶回家时,已经错过了与父亲道别的最后机会。这个遗憾成了他心中久久无法释怀的结。直到三年后的一个梦里,马季对儿子说:"我今天才真正走了,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,有缘再聚。"马东泪流满面,这个梦境帮助他慢慢放下了内心的执念。
2006年,相声艺术家,马季病逝后,一张罕见的遗容,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,他静躺
浮生若梦醒时
2025-04-10 00:54:11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