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飞被秦桧害死的第75年,金人再度入侵。宋宁宗紧急召见大臣商议对策,老将军赵放向

青史如烟啊 2025-04-11 11:17:56
岳飞被秦桧害死的第75年,金人再度入侵。宋宁宗紧急召见大臣商议对策,老将军赵放向宋宁宗力荐一人:"陛下,秦桧曾孙秦钜可为先锋!" 南宋嘉定十四年的初春,寒意未消,朝野上下却已经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。金国大军在西北边境集结,十万精锐虎视眈眈地盯着南宋的国土。 这一年,距离抗金名将岳飞含冤而死已经整整七十五年,而当年一手策划这场惨案的秦桧,他的名字依然如同一道幽灵,在南宋的每个角落飘荡。 宋宁宗在临安宫紧急召集文武百官,商讨应对金兵南侵的对策。大殿内群臣济济,却鸦雀无声,谁都明白这是一场关系国运存亡的紧急会议。 几位将领提出了各自的建议,有人主张坚守城池,有人提议派兵增援边境,但这些建议都未能让宋宁宗完全满意。就在此时,老将军赵放站了出来,他的一番话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震。 "陛下,臣举荐蕲州秦钜为先锋,领兵抗击金军。"赵放的话音刚落,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。一时间,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。 "秦钜?那个秦桧的曾孙?"不少大臣面露惊讶之色,有的甚至当场表示反对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立即站出来,声色俱厉地反对这个提议。 老臣痛陈秦桧的罪行,认为秦家后人绝不可担此重任。他的话引来不少附和声,大殿内的气氛越发紧张。 然而赵放并未退缩,他沉着地向宋宁宗陈述自己的理由:"陛下,秦钜年富力强,文武兼备。这些年来,他一直潜心研习兵法,训练士卒,为的就是报效朝廷。" 赵放接着说道:"人各有志,不能因为祖辈的过错就否定后人的忠心。臣在边境多年,对秦钜的才能和品性都十分了解。" 朝堂上的争论持续了很久,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宋宁宗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,目光深邃。 最终,赵放的一席话似乎打动了宋宁宗:"若论军事才能,秦钜确实堪当重任。我们更应该给年轻一代机会,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。" 宋宁宗用手轻轻敲击龙椅扶手,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。他环视群臣,目光最后落在赵放身上。 "传旨,即日起,任命秦钜为蕲州通判,统领军队,抵御金兵入侵。"宋宁宗的声音不大,却字字铿锵,充满威严。 岳飞刚回到临安,秦桧就以"莫须有"的罪名将他投入大牢。这个"莫须有"的罪名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代名词。最终,岳飞惨死在临安风波亭下。 正是因为秦桧的种种恶行,他的后人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。在南宋的官场上,但凡提到秦家的人,总会被人投以异样的眼光。 秦钜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他深深明白自己背负着怎样的家族耻辱。面对先祖的所作所为,他没有逃避,而是选择了与之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。 这些年来,秦钜一直在默默积累实力,他不仅钻研兵法,还经常参与边防事务。在军中,他以谦逊的态度和过人的才能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。 赵放正是看中了秦钜这种踏实肯干的品性,才会在朝堂上极力推荐他。对赵放来说,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由他的出身决定,而应该看他自己的行动。 当金兵再次来犯时,这个机会终于摆在了秦钜面前。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任命,更是一个能够洗刷家族耻辱的重要契机。 秦钜接到任命后,立即动身前往蕲州上任。一到蕲州,他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工作。 白天,他带领士兵加固城墙,修筑防御工事。夜晚,他在军营中巡视,检查士兵的训练情况,确保每一个防御环节都不出纰漏。 秦钜特别重视军队的实战训练,他亲自指导士兵操练弓箭、攻城和守城等各项军事技能。在他的带领下,蕲州的守军战斗力日益提升。 很快,探子带来消息:金军主力已经越过淮河,正在向蕲州推进。金兵这次出动了十万精锐,装备精良,战力强大。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,秦钜没有丝毫退缩。他在城头上巡视,亲自检查每一处防御工事,并合理调配兵力。 当金兵抵达蕲州城下时,战斗立即打响。金军先是派出弓箭手进行远程攻击,企图削弱守军的防御力量。 秦钜指挥士兵们用盾牌严密防守,同时组织弓箭手进行还击。城头上箭如雨下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射。 金兵见远程攻击收效不大,开始架设云梯,准备强行登城。秦钜立即调派精锐士兵前往各个防御要点,用长矛和滚木抵挡敌军的攻势。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,秦钜始终在城头上督战。他身先士卒,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,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。 然而,寡不敌众的局面最终还是出现了。第四天清晨,金兵集中兵力发起总攻,城墙上出现了多处缺口。 秦钜身中数箭,鲜血已经染红了战袍,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。一位将领请求他突围,说只要保住性命,日后还有机会报效朝廷。 面对这个建议,秦钜断然拒绝。他表示,作为主将,怎能弃城而逃?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,秦家后人也可以成为忠臣。 最后时刻,秦钜召集全家,包括他的儿子秦光在内共七口人。他们共同登上城楼,面对汹涌而来的金兵,毅然投入了熊熊烈火之中。
0 阅读:83
青史如烟啊

青史如烟啊

青史如烟随风散,故纸堆里白首寻。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