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志愿军出兵朝鲜,全国人民捐款捐物。而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知晓后,犹豫许久,但最终还是狠下心撕烂了自己的贴身衣服,捐出一个稀世珍宝。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件宝贝,竟令溥仪如此恋恋不放? 1952年初的一天,抚顺战犯管理所内,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坐在简陋的床边,双手微微颤抖。这个人就是前清宣统皇帝——溥仪。他的眼前是一份刚送来的报纸,上面报道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消息,同时也描述着全国人民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场景。 看着报纸上的字句,溥仪陷入了沉思。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,如今只是一名在押的战犯,正在接受思想改造。经过两年的生活,他已经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,但内心仍有一个难以解开的结。 管理所里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溥仪这几天特别安静。往常,他基本都按时参加各项活动,尽管他不擅长劳动,洗衣做饭都不会,但至少还会与人交流。而这几天,他似乎总在犹豫什么,欲言又止。 "你有什么想说的吗?"一位管理人员终于问道。 溥仪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决然:"我想为抗美援朝尽一份力。" 这句话让管理人员有些意外。溥仪接着说:"我在沈阳曾埋藏了一些皇室用品和奇珍异宝,其中有一件特别珍贵——'田黄三链章'。这是乾隆皇帝生前最珍爱的私人印章,由整块田黄石雕琢而成。" 说着,溥仪站起身,走到床边,小心翼翼地从自己的贴身衣物内侧撕开一个隐蔽的缝隙,取出一个用油纸精心包裹的小物件。随着油纸一层层被展开,一枚色泽温润、做工精美的印章显露出来。 这枚"田黄三链章"分为三部分:左侧是刻有"乾隆宸翰"四字的方形印章,右侧以回文方式刻有"惟精惟一"四字,中间则是一个椭圆形的印章,上书"乐天"二字。更为神奇的是,这三枚印章由细长的链条相连,整体由一块田黄石雕刻而成。 "田黄石质地柔软,链条极易断裂,这样的工艺在当时可谓是鬼斧神工。"溥仪轻轻抚摸着印章,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情感,"这是我从紫禁城带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宝物之一,二十多年来,即使在最艰难的逃亡时期,我也从未舍得丢弃它。" 管理人员小心接过印章,惊讶于它的精美和历史价值。溥仪继续说道:"我愿意将它捐献给国家,支援抗美援朝。这也许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。" 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上级的重视。不久后,专门有人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,接收了这件稀世珍宝。中央领导明确表示,如此珍贵的文物不会被出售,而是将被妥善保存,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 1962年春节的北京,万家灯火,一场特殊的宴会正在举行。宴会上,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男子显得格外拘谨,他就是曾经的末代皇帝溥仪。更让他紧张的是,宴请他的人是毛主席。 "你的书我看过,你把自己写得太'坏'了,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,不是你的原因。"毛主席和蔼地对溥仪说。这句话让溥仪如释重负,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得到这样的理解。 回想起十年前捐献"田黄三链章"的决定,溥仪内心感慨万千。那次捐献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,也是他与过去真正告别的开始。 溥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。1906年出生于醇亲王府的他,三岁便登上皇位,却在六岁时就经历了退位。1924年,十八岁的溥仪离开了囚禁他多年的紫禁城,却误入更大的陷阱——投靠了日本人。 "我当时满脑子都是逃出囚笼、花天酒地的想法。"溥仪在《我的前半生》中坦白道。他没有意识到日本人的居心叵测,或者说,他根本不在乎。在日本人的安排下,他成为了"伪满洲国"的傀儡皇帝,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。 溥仪试图逃往日本,却被苏联红军逮捕。1950年7月,当苏联将他移交给新中国政府时,他吓得几乎尿裤子。"我曾多次表示宁愿一辈子在苏联服刑,死也不愿回到祖国。"溥仪后来回忆道。在他的认知中,末代帝王的下场往往凄惨。 然而,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,没有人折磨他,反而给了他学习和改造的机会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思想逐渐转变。1959年首批特赦战犯大会上,当念到他的名字时,溥仪惊呆了,直到监狱长拍他肩膀,他才相信这不是梦。 获得自由后,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。他第一次拿到工资时,欣喜若狂地买了一套全新床上用品,却花光了所有钱。听说此事的周总理还特意派人送去200元接济他。在周总理的帮助下,溥仪还与李淑女士结了婚,后来又到中央文史馆工作,生活逐渐稳定。 有人问他:"你之前是皇帝,现在做园丁和文员不觉得委屈吗?" 溥仪笑着回答:"相比皇帝,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,平淡、幸福又有真心。"
此时无声胜有声,中国态度硬如铁!美国刚把关税加到125%,咱们外交部发言人毛
【3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