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朝阳区小学“宜学课堂”关键问题解决系列研讨活动(第二十六场)上的总结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、各位教育同仁: 大家上午好! 今天,我们在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共同开展以“聚焦思维培养 打造宜学课堂”为主题的研讨活动,共同探索“思维型”课堂教学样态,意义非凡。首先,我谨代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,向承办本次活动的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表示衷心感谢,向参与课堂展示、专题发言的老师们致以崇高敬意,也向给予专业指导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谢意! 一、锚定“思维型”课堂,教育育人有深度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在思维课堂文化建设上成果显著,从理念到实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学校以“六真”课堂为抓手,将“格物致知”融入校园文化,把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作为根本目标,构建起“三层五领域”课程体系。这种对课堂的精心设计,体现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担当与创新,更展现了“思维型”课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。 二、深耕“思维型”路径,课堂实践有力度 在“理解—质疑—推理—探究”的实施路径中,学校围绕“思维型”核心,形成了“学导相容、互动共生”的课堂样态。 - 立足认知起点,搭建思维阶梯:课堂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起点,如三年级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,通过“分月饼”活动,引导学生从“整数均分”自然过渡到“非整数表达”,让思维发展有迹可循。 - 突出核心概念,夯实思维基础:各学科聚焦核心概念,通过“拆分—涂绘—辨析”等活动,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。如数学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》,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“转化”思想;语文《葡萄沟》,在文本解读中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知。 - 聚焦素养提升,教师成长可见:今天的课堂展示中,教师们展现出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思维的精准引领。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思维的引导者,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、课堂互动生成等方面亮点频现,体现了“宜学课堂”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丰硕成果。 三、着眼“思维型”发展,成效转化有温度 本次活动中,我们欣喜地看到“思维型”课堂带来的多重成长: - 学生成长: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、协作创新,思维的敏捷性、深刻性显著提升。如数学《植树问题》,学生从“直观操作”到“抽象建模”,展现出良好的思维迁移能力。 - 教师成长:教师从“实践者”成长为“研究者”,一批能够深刻理解“思维型”课堂理念、熟练运用教学策略的骨干教师正在涌现,他们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。 - 学校成长:学校以“思维型”课堂为抓手,构建起“六真”为导向的课程体系,在学科融合、教研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特色,为区域“宜学课堂”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。 四、展望“思维型”未来,教育创新有高度 思维型课堂的建设永无止境。下一步,希望我们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: - 深化学科融合:围绕“大概念”“真实世界问题”,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,实现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与迁移。 - 优化评价体系:构建多维度“思维素养”评价体系,让思维发展的轨迹可观测、可评价、可促进。 - 推动模式推广:系统梳理各学科典型课例、教学模式和教研机制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朝阳经验”,扩大思维型课堂的辐射力。 - 探索技术融合:加强思维工具与AI技术的融合应用,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个性化。 教育是农业,不是工业。今天我们在思维型课堂上的探索,正是为每位师生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、最充足的阳光。让我们继续向下扎根、向阳生长,在思维型课堂的深耕中,共同书写朝阳教育更加灿烂的篇章! 最后,再次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!祝各位工作顺利、阖家幸福!谢谢大家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