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自然意象中生长的勇气——评儿童诗《勇气》的童真哲思与教育温度 点评特级

特级钱守旺云 2025-11-10 08:08:32

于自然意象中生长的勇气——评儿童诗《勇气》的童真哲思与教育温度 点评 特级教师 正高级 钱守旺 当一棵大树在狂风暴雨中倔强挺立,它不仅是自然的生命形态,更成为了儿童眼中“勇气”的具象化身。果园乡毛沟学校四一班马紫阳的诗歌《勇气》,以质朴的语言、鲜活的意象,在童真的表达中蕴含着对“勇气”的深刻哲思,更折射出乡村教育中文学启蒙与精神滋养的动人温度。 意象的力量:让抽象品质“可视化”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,往往始于具象的感知。小作者巧妙地将“勇气”这一抽象品质,寄托于“大树”这一常见的自然意象之上。“勇气像一棵大树/它经历过无数次狂风暴雨/但/依然还站在那里”,短短几行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通过“狂风暴雨”与“依然站立”的对比,将勇气的“坚韧”“不屈”具象为读者可感的画面。这种意象的选择,既贴合儿童以直观思维认知世界的特点,又超越了简单的比喻——大树的“根扎土里,叶向上长”,实则是勇气“内在支撑”与“外在生长”的生动隐喻,让“勇气”不再是空洞的词汇,而成为有根系、有枝干的生命存在。 成长的叩问:从自然观照到自我期许 诗歌的动人之处,更在于小作者从自然意象中延伸出的自我成长叩问。在“诗歌背后的小秘密”里,他写道:“根,深深地扎进土里,叶,拼命地向上生长……希望自己也能像大树一样,有勇气直面所有的不幸和苦难。”这份思考,跳出了对“勇气”的单纯定义,进入了“如何拥有勇气”的成长维度。大树的勇气源于扎根的深度与生长的韧性,孩子的勇气则源于对生活的直面与对困难的不退缩。这种从自然到自我的观照,展现了乡村孩子在朴素生活中对生命力量的敏锐捕捉,也让诗歌的价值从“抒情”延伸至“励志”,成为自我成长的精神标尺。 教育的温度:在文学启蒙中播种精神底色 指导教师李猛的引领,为这首儿童诗的诞生赋予了教育的深意。从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生命状态,到鼓励学生将感受转化为诗歌语言,再到帮助学生梳理“诗歌背后的小秘密”,这一过程既是文学创作的启蒙,更是精神品质的浸润。在乡村教育的场域中,这样的教学实践没有依赖复杂的资源,却以最本真的方式,让“勇气”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:它教会孩子从平凡的自然中发现不凡的力量,更教会孩子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思考、锚定成长。这种教育,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,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的人生播种下坚韧的底色。 《勇气》的篇幅虽短,却如同一棵小树苗,在童真的土壤里扎根,在教育的阳光中生长。它让我们看到,乡村孩子的文字可以如此充满力量,乡村教育的文学启蒙可以如此富有温度。当更多这样的诗歌在课堂里、在笔尖下诞生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儿童文学的微光,更是乡村教育中精神成长的无限可能——就像那棵挺立的大树,无论风雨,始终向阳。

0 阅读:0
特级钱守旺云

特级钱守旺云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