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称为“普京大脑”的杜金警告中国,有一说一,话很难听,但却是大实话:中国若决定武

未央秘史 2025-11-27 11:38:35

被称为“普京大脑”的杜金警告中国,有一说一,话很难听,但却是大实话:中国若决定武统,切勿重蹈普京在乌克兰冲突中的“两大错误”。   第一个错,就是把西方的“伪中立”当真了。   俄乌冲突爆发前,欧盟多国还在公开场合喊着“保持中立、推动和谈”的口号,德国甚至明确表态“不会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”,法国也频繁组织俄乌双方进行外交接触,一副要当调停人的架势。   可等到2022年2月冲突一打响,这些所谓的“中立”立刻露出了真面目。   欧盟在短短几年里连番推出19轮对俄制裁,从冻结俄罗斯企业和个人资产,到禁止高科技产品出口,再到打击俄天然气行业和“影子舰队”,制裁范围广到让人怀疑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清单。   光瑞士一个国家,截至2025年3月就冻结了俄罗斯84亿美元的资产,里面不乏房地产、豪车和艺术品,而七国集团更是直接打主意,想用这些冻结资产的收益给乌克兰放贷。   欧洲国家成了援乌主力,三年间提供的军事援助总额达到620亿欧元,德国不仅推翻了之前的承诺,给乌克兰送去了豹2坦克,还在2026财年把国防预算大幅增加32%,哪怕自己国债已经涨到2.5万亿欧元,人均负债3万欧元也在所不惜。   美国更不用说,三年来援助总额高达1197.6亿美元,其中军事援助就有670亿美元,从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到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再到后来的F-16战斗机,把压箱底的武器源源不断送到乌克兰,还搞了个“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”机制,拉着北约盟友一起给乌克兰凑装备。   这些西方势力嘴上喊着“尊重主权”,实际做的都是递刀子、拱火的事,他们的“中立”就像商店门口的促销广告,看着诱人,实则全是套路,目的就是让冲突持续下去,消耗对手的实力。   普京当初显然是高估了西方的底线,以为真能靠外交斡旋争取到合理利益,结果等来的却是全方位的围堵制裁,这一点不得不让人警醒。   第二个错就更扎心了,叫“仁慈过了头”。战争从来不是请客吃饭,对敌人的仁慈,本质上就是对自己人的不负责任,普京在乌克兰冲突中就深刻体会了这一点。   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战役中,俄军已经控制了市区绝大部分区域,把约2500名乌方武装人员和外国雇佣兵围困在钢铁厂内,占据了绝对优势。   可普京没有选择强攻,反而多次开放人道主义通道,宣布进入“静默状态”,停止所有武装行动,还把外围部队撤到安全距离,甚至承诺给放下武器的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和医疗服务。   结果呢?乌军指挥官不仅拒绝投降,还喊着“继续战斗”的口号,利用俄军停火的间隙加固地下工事,甚至扣押平民当“人肉盾牌”,硬生生把一场速决战拖成了消耗战,最后虽然有1464名乌军士兵投降,但俄军也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伤亡代价。   更关键的是,这种仁慈给了西方反应和支援的时间。   冲突初期,俄军集结了100个营级战斗群、17.5万名士兵,从四个方向对基辅发起突击,原本有机会快速达成战略目标。   可出于对平民的顾忌,俄军没有打击乌克兰的电力、通信等基础设施,也没有彻底切断西方对乌的援助通道,推进节奏一再放缓。   就是这短短几个月的缓冲期,西方的军援开始源源不断涌入乌克兰,“海马斯”火箭炮能精准打击俄军补给线,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能拦截俄军导弹,后来甚至连F-16战斗机都送上了战场,直接让战局从俄军的快速推进变成了拉锯战。   西方光是后期提供的这些先进武器,就足以让乌克兰的抵抗能力翻倍,如果俄军一开始就放弃不必要的仁慈,果断摧毁乌克兰的军事工业和交通枢纽,切断外援通道,战局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。   战场上的仁慈从来都换不来和平,只会被对手当成软弱可欺。   俄军因为顾忌平民而放慢进攻脚步,结果却让更多平民因为冲突延长而遭受苦难,西方也趁机大做文章,一边指责俄军“侵犯人权”,一边加大援乌力度,可谓是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   杜金作为长期研究地缘政治的学者,显然看透了这一点,他的警告虽然刺耳,却戳中了要害。   西方世界的逻辑从来都是弱肉强食,所谓的“人道主义”不过是用来攻击对手的工具,而战争的本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,过度仁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。   这些来自乌克兰战场的教训,都是用鲜血和时间换来的,值得每一个想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深思。

0 阅读:0
未央秘史

未央秘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